3月11日,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古镇长青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哺乳动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红外相机示范性观测”项目中的一个监测位点,拍摄到一只健康的成年棕色大熊猫个体。此次发现是1992年2月长青保护区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活体之后的第二次记录,是长青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首次拍摄到的野生棕色大熊猫。
这是第九次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
从照片和拍摄到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只棕色大熊猫正沿着河谷坡面向山间的竹林走去,棕白色的皮毛与众不同。
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介绍,这次发现是秦岭地区第9次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这个记载以有图片或无图片但有两人以上同时观察到的记录为依据。而且仅有记录,观察时间、地点、直观人不清的则不计算在内。目前世界上有科学记载的棕色大熊猫发现地点在陕西佛坪、洋县和太白县境内,均属于秦岭山脉地区。
第一只棕色大熊猫是1985年3月26日汉中佛坪县岳坝乡大古坪村村民吕国友在陕西秦岭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内一个海拔大约为1200米的河谷中发现的,后取名“丹丹”。它在世界动物史上竖起了棕色大熊猫的里程碑。其后,便陆续在野外发现这种棕白相间的熊猫。
大熊猫丹丹后来通过利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和与饲养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雄兽“弯弯”交配的方法使之怀孕,1989年时产下的1个雌性幼仔,在精心护理下成功存活,但生长发育比较迟缓,取名“秦秦”。不过,丹丹所生育的幼仔的毛色均为黑白相间,没有任何棕色。
专家猜测棕色大熊猫可能是“返祖现象”
2015年8月有科学家分析认为,棕白相间的熊猫是拥有遗产基础的,可能是双隐性基因的结果,这是一种基因或稀释因子基因的结合。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熊猫的棕毛可能跟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当地的土壤和水源可能对熊猫的毛色有影响。
陕西红外线摄像机最近发现的野生棕色大熊猫
总之,秦岭野生棕色大熊猫在野外不断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该种群在秦岭地区的独特分布,也是多年来陕西省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研究和保护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雍严格说,关于棕色大熊猫的出现,在科学上虽有基因突变、返祖现象等多种猜测,但目前都还没有定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继续探索棕色大熊猫出现的秘密是很有必要的。
秦岭山脉的大熊猫数目少并且很封闭,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陕西秦岭地区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目前稳步增长,已达345只,其种群数量比第三次调查数量明显增加,年均增长率为2.37%。
新研究认为物种存亡受随机性影响
两个相近物种存在同一环境里时,往往会有一方消亡。瑞典一项新研究认为,在这些物种存亡的过程中,随机性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的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因为需要争夺相同的食物、地盘和其他资源。传统观点认为,一个物种相对于另一个物种的某些优势会导致它在竞争中胜出。但有一种“生态漂移”理论认为,随机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机因素可能会使某一物种的个体越来越多,其他物种消亡。
瑞典隆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新论文说到,他们以两种相近的昆虫豆娘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行为研究、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生态漂移”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随机性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个局部环境里,很难预测相近物种中哪一种会消亡。
分析还显示,另有一种力量起着反向作用,能帮助维持生物多样性。该机制被称为“负频率依赖”,其原理是“物种以稀为贵”,当某物种个体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会拥有竞争优势,导致数量恢复。但研究人员也说,虽然这种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随机性,但有时该机制不生效或生效太晚,也无法阻止物种多样性损失。
研究人员强调,虽然他们发现随机性对物种存亡有重要影响,但不能用这项研究成果否定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尽管有时结果难以预料,还是需要尽力保护濒危物种。